查看原文
其他

北京胡同里,一场相差47岁的冬日约会

杨一凡 中国人的一天 2024-05-05

你和长辈有代沟吗?你有多久没和父母好好聊聊了?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,应该如何相处呢?今年冬天,们与27院儿联合发起活动《当我像你一》,希望帮助两代人走入彼此的生活

我们记录了一对儿相差47岁忘年交的故事:一位是来自广西柳州的26岁女孩慧玲,一位是居住在北京二环的73岁独居老人杨阿姨,她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碰撞?这场发生在胡同里的“冬日约会”顺利吗?以下是导演手记。

我是杨一凡,一位对世界依然保持好奇的记录者。这是2023年冬天的第一次拍摄,“当我像你一样”,听上去,如同是在回忆,或者交换人生的活动,听了她们的故事后,我明白,这是在修复渐渐失联的一种亲密关系。

北京的冬天很冷,手里的摄像机冰凉,但得知可以认识今年第一对新朋友,我想她们肯定有暖气。

一位是73岁的老北京人杨阿姨住在灯市口,另一位26岁的新北京人惠邻住在立水桥,她们相隔13公里,相差47岁,她们真的可以聊得来吗?我带着一些好奇、一些拿不准,参加了27号院的全程活动。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中,大多都是个人意愿来认识陌生阿姨的,年轻人在尝试去理解长辈,去认识一位起初毫无瓜葛的陌生长辈;来的众多阿姨中,有些阿姨在生活中被亲密关系捆绑,即便认识到代沟的存在,也很难去化解,毕竟代沟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通的,但阿姨们都盛装而来,带着一些渴望,愿意去和陌生的年轻人约会,也许可以在其他年轻人身上找到和孩子和解的钥匙。

杨凤英阿姨是我在电话前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老人,失独,老伴也不在了,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震荡,她渴望跟上时代,远离孤独和悲伤。我陪她逛景山公园,一起聊一些看似和她年龄段不想干的事物,她很有兴趣。每次结束拍摄时和杨阿姨告别,她总会重复和我说,看到你真高兴。起初我认为是一种陌生人建立关系的客套,但我回头看到,她眼角有泪花,“高兴”的咬字会夹杂着略微的颤抖,我明白,这是阿姨的真情实感。

11月的每个周末,我们都会和阿姨见面,每次我离开之时,她都会塞给我2瓶六个核桃,不拿不行,非得让我喝点,那一刻,我总想起我远在大同的奶奶,我能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。

乐龄老人保有她们独特的年代痕迹,无法忍受浪费,见不得年轻人熬夜,年轻人生活在智能浪潮中,手机不离身,点外卖,生活的半径在手机上来回比划。

惠邻的年龄和我表弟相近,1997年生人,在互联网大厂忙碌,每天下班时间都得晚9点之后,生活的半径几乎被工作挤压过半,周末时间,她可以不休息,从立水桥跑来找阿姨来聊天。每次来约会都带礼物,第一次是一束向日葵,第二次是一个绣球 ... ... 和家人一样的对待老人。

我是惠邻(黄惠邻),这是认识小院的第4年,上一次还是2019年5月去参加沙龙,很高兴又看到一个特别想参与的话题。先来介绍下自己,我出生广西柳州,1997年7月的巨蟹座,从小在柳州街巷长大,类似于北京的胡同、上海的弄堂,第一张照片是小时候跟外婆在老房子的合影,所以一直对街巷、胡同这类老城的居住环境很有感情。对啦,起惠邻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家人希望我惠及邻居,多多帮助别人。当然,从小带我长大的外婆已经不在了,前几天和爸爸妈妈也搬离了老房子,住进了小区。偶尔回到老房子的时候,一下又会想起从前的记忆,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。

从四、五年前,就很喜欢跑鬼市和潘家园收藏很多老物件,那些老物件就像能让我跟上个世纪那些闪闪发光、文化蓬勃的时光对话一样。曾经在房地产实习的时候,我们做过一个课题,讨论曾经那样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是否能通过设计,在如今的新式建筑中重现。那么今天我们也可以探讨,在老胡同中,如何迎来新型邻里关系的变革~

上面是惠邻的自我介绍,每一位被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,才懂得思绪。他(她)们不在了,但那个被外婆带大的孩子,决定要重新找到他(她)们,去寻找外婆在世的痕迹,追问外婆的过往。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,爷爷可以二话不说,用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一台小霸王游戏机,在80年代,对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来说,那是一笔巨款。

最后一次拍摄,我去“接”惠邻下班,上车后,她和我聊起对杨阿姨的印象,她告诉我,结束拍摄之后,只要她进城,肯定会去看杨阿姨,在皇城根多了一个牵挂。那天,她发着烧,应该不是胡话。

无论她们开心痛苦,生活总要向前,搭乘迎风驶来的2辆时光列车,时而相交,时而平行,涂抹不标准的人生答案。

在时光的交错中,代沟如一道看不见的裂缝,将不同年代的心灵隔开。这盒生活的拼图,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形状,每块碎片都沉淀着成长的印记。

第4075期

文字|杨一凡

编辑|高歌

出品|腾讯新闻 27院儿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《中国人的一天》栏目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